沐鸣娱乐


        丰泽新增5项市级非遗(丰泽新增5项市级非遗名单)

        本报讯 (记者黄宝阳)丰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再添新成员,在刚刚公布的第六批市级非遗中,丰泽区有5项入选 ,泉州古琴艺术 、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了乙膏贴入选新增项目名录,泉州锡雕技艺(林氏锡雕技艺)、泉州正骨疗法(张氏)入选第一批至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

        记者从丰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了解到,截至目前  ,丰泽区有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曲艺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民俗共计7个门类24项的非遗保护名录 ,其中 ,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武夷清源茶饼制作技艺等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市级保护名录16个 、区级保护名录6个。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丰泽区5项新晋市级的非遗瑰宝。

        泉州古琴艺术

        泉州古琴艺术千年来代有传人,未曾中断,但在1985年,代表性人物黄松逝世后 ,这项艺术在泉州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近十余年来,有志于古琴艺术的琴人努力接续传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万寒月便是其中之一 ,自幼学习南音、南音琵琶和梨园戏,师承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教授及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陈长林,近年来也热衷于传播古琴艺术,已教授学生百余人 。

        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

        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处方包括当归、川芎 、独活、威灵仙等七十二味中药,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止痛的作用 ,用于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之寒瘀证。吊膏之药方出自该院重要创始人廖尚武,其吊膏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七代人在百多年来的诊症施治中,不断改进秘方的药性功效,使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成为伤科及外科良药 。

        了乙膏贴

        “了乙膏贴”是纯中草药制剂 ,每粒贴膏中鲜草药成分约占30%—40%,其诊疗技术独特在于,以外用贴膏资料内科疾病 ,并用它独有的“气、痰、血”理论,结合中医三焦理论 ,对病人进行整体诊疗 ,一人以证一贴膏。传承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当时湘军中的军医燎原医师带其徒弟虚心医师,以仁心仁术在军中及驻地行医施药,形成以外用膏贴行医的特点和风格,享誉长江下游一带。1875年前后,虚心医师跟随入闽的湘军一起到泉州,后留在闽南一带行医。虚心医师晚年将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及处方集传给他的孙女杏枝。1995年底 ,杏枝医师(了了师太)把诊疗技术及处方集传给泉州人曾焕乙夫妇,现传给曾焕乙之子曾国燊 。

        泉州正骨疗法(张氏)

        泉州张氏正骨疗法 ,历经四代人百年传承,形成推伤 、整复、制药三位一体正骨疗法体系。传承人习武与行医同步而行,推伤运用南少林武学指力和吞吐功力 ,整骨手法与少林技击功力有机融合 ,汇通整脊 、微针疗法及现代康复理论和中医诊疗特色。泉州张氏正骨疗法创始者张铁龙,1940年在泉州西街开元寺大门口西侧开铺“铁龙堂”行医正骨 ,其后人共十余人先后继承祖传正骨疗法 。

        林氏锡雕技艺

        清末时期,福建有家林氏锡雕,主营锡雕摆件,兼营日用生活品,在福州市南后街、泉州打锡巷(现为打锡街)、厦门湖里都开有锡铺,工艺兼得中国南北两方锡雕派系的制作技艺。林氏锡雕技艺历经六代人百年传承,第五代传承人林慧一直沿用雕模 、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等传统锡雕制作技艺,又融入浮雕 、圆雕、线雕 、凹雕、镶嵌等新技法,创新使用数字雕塑、3D打印等现代科技,形成雕塑、制模、铸造 、焊接、抛光、装饰等新工序体系 。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