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

        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

        【题记】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

        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

        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一首歌

        喀喇昆仑高原,横亘西部边境。

        立春过后,大江南北暖意渐浓 ,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依然严寒彻骨,大河冰封,群山耸立。

        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 。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

        2020年4月以来,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越线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蓄意挑起事端 ,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甚至暴力攻击我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

        面对外方的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我边防官兵保持克制忍让,尽最大诚意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取得重大胜利,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官兵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展现出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涌现出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 、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 ,彰显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

        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 ,给陈祥榕、肖思远 、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

        雪山回荡英雄气,风雪边关写忠诚。

        “决不把领土守小了 ,决不把主权守丢了!”万千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  ,克服极度高寒缺氧 ,守边护边、不怕牺牲 ,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 。

        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 。

        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 。

        宁洒热血 不失寸土

        “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 ,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陈祥榕对一次战斗的记录

        英雄勇敢无畏 ,只因责任在肩 。一线官兵常说,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 ,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

        清晨,当哨声响彻营房,班长李确祥又想起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陈祥榕,想起了那个新兵的第一次冲锋。

        那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 ,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 :“要上一线了 ,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 :“使命所系、义不容辞 !”

        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 。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 :“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面对严峻斗争考验,一线官兵越是艰险越向前 ,生死关头更凛然 。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 ,越线搭设帐篷 。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 ,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

        交涉过程中 ,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 、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 。

        “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 ,黑压压挤满了河滩……”参谋陈鸿宇回忆说,“我们人虽少 ,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

        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 !”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 。

        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 。

        见此情景 ,陈红军带人立即突入重围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 ,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

        增援队伍及时赶到 ,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取得重大胜利 ,外军溃不成军 、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 ,付出了惨重代价。

        军医韩子伟记得 ,祁发宝被救出后,左前额骨破裂,有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包扎伤口时,“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绷带,还想起身往前冲,那是他最后一丝力气,随后又晕倒了”。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

        祖国山河终无恙,守边护边志更坚。

        那场战斗后,“宁将鲜血流尽 ,不失国土一寸”被很多官兵自发写在了头盔里、衣服上 ,刻印在青春的胸膛里 。

        那场战斗后,陈祥榕所在连队斗志更加旺盛,服役期满的士官100%主动留队,所在团义务兵踊跃申请选取士官继续战斗。

        那场战斗后 ,王焯冉所在团18名女兵3次请战,她们在请战书中写道 :“愿同男兵一样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

        捍卫着英雄誓死捍卫的国土,肩负着英雄用生命践行的使命 ,一股“学英雄 、当英雄”的热潮涌动喀喇昆仑高原。

        如今 ,加勒万河谷的前哨上,官兵们时刻高度戒备,牢牢扼守河口;风雪飞扬的驻训场 ,官兵们驾驶新型战车精训苦练,随时准备迎敌亮剑 ;新型保温营房内,官兵们齐装满员、战斗生活物资充足,做好了长期斗争准备 ,纷纷表示——

        我已严阵以待 ,犯我者必遭迎头痛击!

        赤胆忠诚 皆为祖国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摘自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春节前夕,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又一批新战士,走进喀喇昆仑腹地的军营,准备在新训后奔赴高原边防一线 。

        有人说,选择这片高原 ,是既需要理想 、更需要勇气的。天下有那么多的好地方,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偏偏选择了边关——

        1997年 ,高中毕业的祁发宝报名参军 ,带着新兵营“军事课目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向组织申请 :到高原去 、到斗争一线去 。

        2009年 ,陈红军从地方大学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听说要征兵就临时“变卦”了,最终走进火热军营 。

        2016年后 ,年轻的肖思远、王焯冉 、陈祥榕也相继走上边关。一年年来,无数与他们一样的青年做出同样的选择。

        走上高原是因为理想,留在高原则考验信念。

        他们首先要战胜的,是无法摆脱的高寒缺氧,满目的荒漠冰川,漫长的冬季封山,以及由此形成的遥远而荒凉时空……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 ,他们必须时刻警惕 ,随时准备挺身而出,挫败一切侵犯中国领土的图谋 。

        官兵说,风与雪的洗礼 、生与死的考验就像一个超级过滤器,足以滤去你心中所有的浮华,最后只剩下对这片土地清澈的爱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问他 :“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

        “班长 ,这跟年龄没关系 ,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他坚定地说。

        这种爱,无关年龄 ,都是一份“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勇敢担当——

        “头顶烈日乐为祖国守边防、手扶蓝天甘为人民作贡献。”祁发宝勘察天文点前哨,默念着老营房上的这句标语感慨不已:“老前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守边防一线,现在我们更应该担起责任 ,把边防守好 。”

        肖思远牺牲后 ,战友们整理遗物时 ,看见他在一篇战地日记中写道 :“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无比自豪!”

        这种爱,无关年龄,都是一腔“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赤胆忠诚——

        陈红军所在营官兵聊起营长时说 :“他最喜欢的,似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在一本书中 ,他特意标注了一段话:“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 。”

        走上斗争一线前,王焯冉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这个时候递交入党申请书 ,就是希望组织能在任务中考察自己,在斗争一线考察自己。”

        边防斗争中,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万千将士如斯,万里边关如铁。“为人民戍边、为祖国守防”成为一代代边防官兵赓续传承的血脉信念。

        今天 ,坚守着无数边防军人用生命筑起的精神高地,祁发宝所在团有5任团长仍然并肩奋战边防斗争一线 。

        今天 ,读着身边团长、营长、班长的英雄故事 ,新一代喀喇昆仑卫士茁壮成长。

        官兵一致 生死与共

        “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  、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祁发宝所在团不成文的“规定”

        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进藏先遣英雄连”连旗迎风招展。连旗下,全连官兵庄严宣誓:向王焯冉烈士学习,发扬“先遣精神” ,坚决完成边防斗争任务……

        1950年,先遣连130多名官兵在党支部书记李狄三带领下 ,以牺牲63人的悲壮 ,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

        当年,李狄三病情严重时 ,恳请党支部不要再给他用药 ,把最后一支盘尼西林留给其他战友……70年后,面对滔滔激流时 ,23岁的王焯冉同样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那天 ,王焯冉和战友马命等连夜渡河增援一线 ,第4次蹚河时有人被激流冲散,王焯冉和马命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上岸,自己却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突然,王焯冉一只脚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危急时刻 ,他将马命猛地推向岸边:“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马命获救了 ,王焯冉则永远倒在了刺骨的激流中。

        一个英雄的集体,必然是团结的集体。回顾那晚的战斗,官兵们含泪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生死与共、舍命相护的故事——

        看到祁发宝受到攻击重伤倒地,营长陈红军当即带着官兵,冲进“石头雨”、“棍棒阵”营救团长 。

        听到有人喊“营长连长被围攻了”,陈祥榕迎着对手冲去,用身体和被砸坏的盾牌护住营长连长。

        发现还有战友被围攻,肖思远再次冲向前去 ,拼死营救战友,用身体为战友遮挡石块 、棍棒的攻击。

        “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回顾那场战斗 ,一名指挥员动情地说,我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是这次战斗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

        边防斗争中,各级指挥员与官兵同住地窝子、同爬执勤点、同吃大锅菜 、同站深夜哨 、同背给养物资 ,平时铆在一线、战时带头冲锋 ,凝聚起以命相托的生死情谊和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

        祁发宝所在团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 ,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战士张明最难忘那次渡河——

        巡逻途中路过一条冰河,祁发宝带头跳下水探路,张明和几名战士也准备直接蹚河,却被团长叫住了:“水很凉,我背你们 !”本已过河的祁发宝蹚水回来,把张明背起来一步一晃往前走……

        战士夏良最难忘那次宿营——

        河谷深处寒风凛冽,陈红军带着官兵巡逻到达指定点位,宿营地遍地碎石 。夜里,义务兵及有高原反应的官兵住进了运输车大厢,陈红军则带着干部骨干在空地上支起帐篷打地铺……

        平时甘苦与共,战时生死与共。

        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战士王钰发现陈红军等人牺牲现场。他看到,一名战士紧紧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这名战士 ,正是陈祥榕——陈红军平时关爱最多的“娃娃”之一。

        以身许国 青春无悔

        “穿上军装的那一刻 ,他就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 ,身上肩负的是军人的天职,所以我也很为他感到骄傲。”

        ——姐姐眼中的陈祥榕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一封家信在高原广泛流传,激励官兵战风斗雪、坚守一线——

        “奶奶,这么长时间里我最牵挂的就是您 ,孙子这些年一直想好好让您享福,可是我却一直不在家……

        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 ,好好报答你们。”

        这封家信是王焯冉执行任务前写下的 。字里行间 ,战士的家国情怀催人泪下 ,边防斗争的严峻考验也跃然纸上 。

        对此,祁发宝也深有体会。20多年的戍边岁月中,他先后40多次遭遇暴风雪和泥石流,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孩子刚出生,祁发宝就匆匆归队 ,妻子生病时他总是不在,父亲去世时他因执行任务未能及时赶回……

        丈夫身许国,私恩邈难顾  。一名老边防深情地说 ,戍守高原的军人不是不顾家 ,而是每当走上边防一线,身后就是整个国家;不是不会爱,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爱 。

        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 。牺牲当天,他还憧憬着未来:“她支持我在部队长干,我想娶她 ,给她做一辈子的菜……”

        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了,陈红军身在一线仍想方设法托后方的战友,提醒妻子按时产检 。他答应妻子 ,等到退役后“就一起带孩子 、做饭、钓鱼”……

        然而,他们都失约了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驶向未来 ,他们的爱 ,永远凝滞在了彼岸。

        几个月过去了,陈祥榕的姐姐依然对弟弟思念无尽。她坚强地说 :“当弟弟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肩负的是军人的天职,所以我也很为他感到骄傲。”

        肖思远牺牲后,16岁的弟弟时常梦见哥哥端着枪威武的样子 。他下定决心:到了18岁,接替哥哥入伍,把哥哥的精神传下去 !

        2020年10月25日,陈红军的儿子出生了 。那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陈红军妻子的爷爷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她相信这是冥冥之中的血脉传承。她坚强地说 :“我要把孩子好好养大 ,让他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 。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的高原上,一个个年轻的胸膛里热血澎湃——

        在一线,官兵叫响“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斗志更高”的口号,纷纷递交请战书要求上战场。

        在一线 ,很多官兵主动推迟婚期、放弃休假,把执行边防斗争任务当成一辈子最为自豪的经历。

        战斗热情在一线高涨,关怀温暖也向一线汇聚。在各级共同努力下 ,任务部队住进了保温营房 ,看上了卫星电视,穿上了防寒被装,打上了亲情电话,吃上了新鲜蔬菜水果……官兵们卫国戍边豪气充盈、斗志昂扬 。

        春节期间,华夏大地万家团圆、一片祥和 ;高原官兵枕戈待旦 、高度戒备。见证着英雄官兵赤胆忠诚的加勒万河谷,山河如故 、平静安宁 。一块崖壁上,八个大字遒劲有力。

        那是刚任团长不久的祁发宝带领战士们刻下的铮铮誓言,也是新时代英雄官兵捍卫祖国领土 、不负先辈荣光的庄严宣示——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

        (解放军报记者王天益 琚振华,解放军报记者任旭 、郭丰宽、李蕾参与采访)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