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痕迹管理可以有,“痕迹主义”不能要(痕迹管理和痕迹主义)

        来源:人民日报

        郑 闻 晨 莹

        “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 、留‘迹’不留‘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切中“痕迹主义”的弊端。

        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 ,是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痕迹管理发展为“痕迹主义”,显然背离了初衷,异化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 ,让基层苦不堪言 。

        “痕迹主义”有多严重 ?一位基层干部说得真切:“过去一年,光领导讲话内部通报发了100多期 ,各类会议纪要发了八九十期,这还不算各种综合汇报、专题汇报、调研简报……特别是今年以来,领导开口就要有记录,开会就要出纪要 ,调研就要有微信,会议就要有传达,‘凡事留痕’已然成了常态。”

        做工作,当然会留下痕迹。但“痕”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实绩。正如泰戈尔有诗云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因为没有痕迹,就能说大雁没有从天空飞过吗?过去有一句话叫“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固然偏颇 ,但过于重视过程,不管绩效如何,恐怕也是矫枉过正。

        进而言之,考察一个干部,其显在的痕迹、看得见的绩效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迹和潜绩 。有一副对联流传很广泛:“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 ,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这话不完全对,但对“迹”和“心”的关系倒是说得比较辩证。对于共产党人来说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辛勤耕耘,留下政绩 ,于己于人都是好事。但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理准备 ,对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尽管千辛万苦 ,很可能一时留不下什么痕迹,显不出什么绩效。对于上级部门来说,就不能简单地查痕迹、看绩效 ,而应该问口碑、看长远。

        “痕迹主义”之所以盛行,根源在于有的部门对中央精神理解不透,机械执行 。有人反映 ,现在各级各口的督察、检查、巡查接踵而至,样样都要看记录 、查文件、找“留痕” ,一旦发现所谓的“痕迹断档”或“留痕缺项”,就要通报甚至问责,导致基层事事都要开个会 、留个记录以备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 、耗费大量精力 ,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真是急死人 、害死人 !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期待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抓好落实 ,真正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

        (摘编自11月28日《湖南日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