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陈春花:如何理解“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三个步骤)

        陈春花:如何理解“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的三个步骤)

        当我去企业做调研的时候,看到很多企业在管控制度上花费很多的精力,设立了非常多的制度体系,觉得有些偏差 。控制并不是建立一套制度,而是针对目标的立标、监察、核对和修正的行为 ,其核心是标准化 、量化 、全程化。很多时候公司无法达成一致 ,并不仅仅是文化问题,也许是没有形成共同的标准,无法用相同的体系来做评价 ,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理解“管理控制” 。

        陈春花:如何理解“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三个步骤)陈春花:如何理解“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的三个步骤)

        控制是针对目标的管理行为

        因为数字技术的影响,在管理中 ,人们越来越多探讨“赋能” 、“激活”,这也是我自己在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中探讨的核心命题 。但是 ,管理者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组织管控”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职能,因为管理控制是保障达成绩效的核心职能之一 。控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一张图表示出来。

        陈春花:如何理解“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三个步骤)

        企业的规划(包括目标 、政策、程序),组织(包括机构设计、工作职务的规定)以及领导职能(包括职权划分、员工激励)如何转换为组织与个人的绩效,需要在实现的过程中由控制来衡量、核对和修正。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控制 ,企业的规划无法变成企业的绩效,组织管理过程以及领导职能的发挥,也无法与绩效相关 。

        控制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控制本身是一个过程,管理者在运用控制职能的时候,需要明确目标与计划本身 ,需要保持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与目标和计划保持一致 ,做到这一点 ,才能够说控制的职能发挥得当。

        所以理解控制,就会理解到控制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 ,预防危机的出现 ,因为有计划的收集信息可防止重大事故之产生。

        第二,使生产标准化,控制是需要把产品及提供的服务把标准化,从而尽量减少偏差。

        第三 ,考核员工的绩效 ,使员工的绩效得到衡量与指导并使绩效标准化,让员工能够有章可循,有依据去提升自己的行动。

        第四,修订/更新计划 ,通过控制发现的偏差,可以迫使组织切实推行计划,不至于到最后来不及调整 。

        第五,保卫组织财产,控制本身能够很好监督变化  ,具有预警和提示作用 ,这样可以迫使管理者负起财务责任并保存资产。

        控制职能从根本上理解,是预防风险,纠正偏差,确保目标与计划实现的一个职能 。

        千万不要把控制理解为是对人的控制,是一种针对人的管理行为 。如果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 ,控制是一种针对目标的管理行为,是要求每一个管理行为需要不断与目标、计划核对与衡量,如果发现偏差就要及时纠正 ,这是控制作为重要职能的核心之所在。

        所以,控制的过程由四个步骤构成 。

        第一步,建立工作目标及考核标准(立标);

        第二步 ,测量实际绩效(监察);

        第三步 ,将实际绩效与目标及标准相比较(核对) ;

        第四步,采取必要的行动(修正) ;

        这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绩效评估的过程 ,最终确保获得组织及个人的绩效 。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控制的过程,就是立标、监察 、核对和修正的过程。

        • 立标要求建立具有挑战性的但合理的绩效(工作)目标 ;
        • 监察要求测量、收集、存储以及传达(反馈)有关个人或者组织轰动的资料 ;
        • 核对则是将实际活动或者结果与预先计划的活动或者结果相比较;
        • 修正就是按照原来的计划,修正偏差的活动。

        当我去企业做调研的时候,看到很多企业在管控制度上花费很多的精力,设立了非常多的制度体系,觉得有些偏差 。

        “控制”并不是指如何建立一套制度 ,而是要形成一种工作习惯,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的四个步骤,如果管理者能够把上面所说的四个步骤做到位 ,并形成为如常的工作习惯,控制本身就会发挥作用。

        陈春花:如何理解“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三个步骤)

        核心要件:标准化、量化 、全程化

        控制之所以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是因为大部分管理者把控制理解为一套制度、体系和要求,却没有很好去理解控制的核心要件是什么。

        在我看来,控制有三个核心要件,我称之为 :标准化、量化 、全过程 。

        (1)标准化

        控制首先需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衡量和核对 。很多时候,中国企业无法发挥控制的职能 ,并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而是因为有制度无标准 。

        大家喜欢订立制度与体系,但是却不愿意去设立标准 ,我并不知道其中真的原因是什么 ,但是实际的情形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自己的标准,也不习惯于去制定标准。

        但是,如果没有标准  ,控制职能的发挥是一句空话 。以质量控制为例,ISO质量标准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真正管控好生产质量 ,产品质量,甚至是工作质量 。

        (2)量化

        标准化如何转化为人们日常的工作行为,需要把标准量化 ,只有量化的标准才有被实施的可能,也才可以真正被检验和衡量 。

        一些相对控制职能发挥的相对好的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量化的标准建设 ,当员工清晰知道自己工作的差距,了解公司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能够检验和对照自己的行为 ,并采取适合的行为 ,就可以获得绩效。

        中国企业在早期的时候,因为没有标准,或者没有量化的标准,在管理中,经验主义盛行 ,甚至在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一个人自觉的行动与行为 ,依赖于人的判断 ,无法真正实现管理控制 。所以就会出现 ,每次错误都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而且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既浪费了资源 ,有伤害了员工的积极性 ,根本无法取得绩效。

        (3)全过程

        控制需要让最终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结果保持一致,所以控制的第三个要件就是全过程。这个部分也是很多企业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的初期,对于计划与目标还比较熟悉,并愿意保持一致 ,但是当遇到了困难,或者时间周期加长,就把预先设定的目标与计划完全忘记了 ,甚至有些是选择忘记,这个时候是需要管理控制发挥作用的 ,所以控制需要全过程。

        强调控制三个要件,是为了让管理者理解控制职能是一个需要设立标准,进行检验与衡量 ,并贯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这三个要件缺少任何一个 ,管理控制都不会发挥效果 ,也就无法确保组织与个人获得绩效。

        陈春花:如何理解“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三个步骤)

        有效控制的四个习惯

        有效的控制包括了一系列的内容,绩效考核制度、报酬和奖励制度、员工纪律制度、目标管理制度 、预算和管理信息制度、生产和操作控制制度等等,其基础是全面预算管理。

        如何做到控制,是控制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大部分企业在今天的都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但是真正要取得成效,还需要有四个习惯的改变 。

        (1)思维习惯的改变

        要做有效的控制管理,首先第一点应该是一个思维习惯的改变 ,就是不要把预设的目标和计划,特别是预算看成是一个财务的工作,预算其实最重要的是你的思维习惯 。

        预算设计目标用战略做起点,不是用已完成的数据做起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控制管理就无法达成 ,因为你的预算不以战略目标为起点 ,这本身已经和目标产生偏差 。

        所以大家思维习惯一定要改过来,就是预算起点是战略 ,请大家记住与环境没有关系,与行情没有关系,与你的历史没有关系 ,与什么有关系?跟目标有关系 ,所以叫“预则立”。这是第一个思维的改变。

        (2)行为习惯的改变

        行为的第一个改变,就是不要跟自己的过去比 ,要跟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比较,跟行业平均水平去做比较。

        行为的第二个改变,很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要市场占有率增长 ,核心关键要素是什么 ?知道这些之后,行为是会跟着变,当你这样变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你会很清楚知道预算、考核是拿来干什么。

        第三个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做全面预算管理,一定要让所有的资源放在产生价值的地方去 ,放在实现计划与目标的方向上去。换句话说不产生价值的地方,不与目标与计划相关的地方,不应该给资源,只有这样预算才是有用的 。能产生效益的时候才动用资源 ,要有这个能力和行为习惯 ,要有这样的控制习惯。

        (3)评价习惯的改变

        控制管理第三个要改变的就是评价习惯的改变 。我观察大家发现,在经营当中 ,管理者会简单地用财务指标做评价,而不是用经营标准做评价 ,只是满足于财务指标的理解 ,却忽略了计划与目标所设立的其他标准 。

        有些时候,我也的确反对只谈论KPI,人们在管理习惯上 ,只对KPI负责,似乎这样做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 ,如果只考虑KPI ,就要求每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都需要进行考核,没有设立KPI的地方 ,大家就会忽略 ,这样的评价习惯,导致了控制出现偏差 ,因为管理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能够纳入KPI,相反 ,很多过程要素是无法用KPI来表达的 ,这也是为什么管理控制如此重要,就是控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所以 ,需要大家养成用目标达成 ,计划达成来做评价,而不是仅仅只看KPI和财务数字 ,而是全面实施计划管理 。

        (4)对话习惯的改变

        控制管理 ,核心是组织上下要养成同一个对话体系,就是用共同的标准来对话 。

        企业进行控制管理 ,这样就有共同的对话体系了,大家讲一样的标准、关注共同的要素、有相同的认知。不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这样就可以让整个经营管理进入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状态,这种理解就会达成共识 ,有了共识就可以解决问题  。

        很多时候公司无法达成一致 ,并不应该完全归结为文化的问题 ,也许是并没有形成共同的标准,无法用一套相同的评价体系来做出评价。如果标准缺失,评价不一致,是无法对话并形成共识的,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

        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需要这四个习惯的改变,就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评价习惯与对话习惯的改变,我希望管理者能够彻底改变 。我认为一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好的共同基础,就是预算与控制 。(本文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