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中央部门继续过紧日子,“三公”经费较疫情前减少16亿元 ,怎么做到的?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提起政府部门过紧日子,人们常把“三公”经费管理作为重要考量。这几年经济增长承压 ,而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平衡矛盾凸显。这种情况下 ,中央部门花钱有没有精打细算 ,特别是公务出国经费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公务接待费用这三项支出是否合理,尤其引人关注。

        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提出,“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 、稳就业、稳物价 。”

        最近几天,中央部门集中公开2023年部门预算 ,这些“账本”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落实预算报告要求?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公务活动增加,“三公”经费预算怎么增减?麻辣财经带您翻翻这本账。

        连续十五年晒“账本”,推动打造阳光政务 、透明政府

        2022年 ,共有102个中央部门(单位)公开了部门预算,公开内容包括部门收支总表、部门收入总表、部门支出总表等9张表格,有82个部门公开了131个项目的项目文本。

        由于涉及机构改革 , 3月28日起 ,在集中公开时间段,共有97个中央部门(单位)公开了2023年部门预算,这些部门全部说明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合理保障重点支出需求等情况。其中,有79个部门公开了126个项目的项目文本,公开内容同样包括9张表格,各部门对预算收支增减变化 、机关运行经费安排、“三公”经费、政府采购等情况予以说明,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

        为使公众找得到、看得懂 、能监督 ,各部门的部门预算除在本部门网站公开外,继续在财政部网站设立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集中展示。

        今年是中央部门预算连续第十五年晒“账本” 。“近年来,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我国预算公开取得新进展。”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确立预算公开制度框架,通过推动修订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 ,建立预算公开的基本制度和公开要求;另一方面 ,通过细化要求、完善机制、加强考核等 ,组织做好中央预算和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积极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预算公开。十五年来 ,预算公开范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完善,形式不断优化 ,持续提升预算透明度和可获得性 ,推动打造阳光政务 、透明政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国际上横向比较,我国中央预算公开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有专项报告 ,比如“三公”经费管理 ;二是预算公开情况说明更完备。“预算公开全面呈现重大战略 、制度和重要政策如何落实落细,让公众了解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民生保障是如何不断增进的,内容详实、表述清晰,能够保障公众知情权、强化外部监督,是我国制度优势的体现 。”

        强调问绩问效 ,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近年来,为提升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率,财政部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着力规范绩效目标设置、提高绩效目标质量,连续多年加大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公开力度。

        2022年,共有100个部门公开了727个项目的绩效目标 ,较上年增加599个。今年,有95个部门公开了790个项目的绩效目标 ,比上年增加63个,除涉密、敏感信息外,原则上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将一般公共预算一级项目、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表按照不低于项目数量60%的比例向社会公开。

        “近年来,中央部门预算公开中关于绩效管理的信息披露越来越多,不仅介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还对重大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公开,并且提供了一些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案例 。”白景明认为,实践充分证明,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公开二者相辅相成,预算绩效管理直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升预算公开质量;预算公开使公众更好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推动部门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问绩问效问责,提升治理效能 。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加强绩效目标管理 ,夯实部门和单位主体责任,持续推进绩效目标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促进绩效目标质量和绩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该负责人说。

        继续狠抓“三公”经费管理,较疫情前压缩16亿元

        今年财政预算报告提出 ,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支出预算如何?

        “经过多年努力,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日益健全,约束力度明显提升,有效遏制了无实质内容出国、超标准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公务接待铺张浪费等行为。”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由2011年的94.28亿元下降到2018年的58.8亿元。2018年机构改革后,将税务等部门原列地方的“三公”经费纳入中央部门管理,基数相应调整 ,2019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81.07亿元。

        2020年以来 ,在严格控制的基础上,叠加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进一步下降到2022年的53亿元。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64.96亿元、比上年有所增长,主要是前几年受疫情影响,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压减较多 、基数较低 ,今年恢复性增加,主要用于支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保障中央部门开展对外交往、参加重要双边多边会议等,同时继续严控一般性出国团组 。

        2023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从严控制,均不超过上年水平。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减少约16亿元 。

        “当前,财政收入增长已处低速期且政府资金筹措成本上升期 ,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提高公共产品投入产出率 ,是非常必要的改革之举。”白景明表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起到了把倡廉关口前移的作用,堵住资金管理漏洞,“这也是在回应社会公众关切 ,增强政府公信力 。”

        阅读延伸:中国预算公开大事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预算公开工作,党的十九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均明确将“规范透明”作为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又进一步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近年来,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持续推动我国预算公开取得新进展。

        在中央预算公开方面——

        ▼公开中央预算

        2009年首次公开中央预算 ,包括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中央财政支出预算表,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等4张表。

        2010年 ,中央财政预算公开范围拓展至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12张表。

        2018年 ,进一步将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纳入公开范围。

        2019年,新增公开42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分地区情况表 。

        ▼公开中央部门预算

        2008年,选择科技部等11个部门进行部门预算内部公开试点 ,将部门预算通过张贴 、查阅等形式在单位内部公开 。

        2011年,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增加到96个 ,并首次向社会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做到各部门集中在1天内公开。

        从2017年开始,将各部门在本部门网站上公开的部门预算 ,在财政部门户网站设立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上进行集中展示 。

        在地方预算公开方面——

        ▼公开省级政府预算

        2008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 。自此,各省级政府开始按照条例规定主动公开政府预算信息 。

        目前,各省级政府预算都已主动公开。财政部在门户网站设立“省级预决算公开专栏”,将各省级预算公开平台或专栏汇集在一起,以地图链接的形式集中展示 。

        ▼公开省级各部门预算

        2008年 ,财政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 ,积极推进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各省级财政部门也加大组织指导。目前,各省均已向社会集中公开经省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 。

        ▼公开省以下政府和部门预算

        2013年 ,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 ,指导地方推动省以下预决算公开。

        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均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预算公开机制,每年组织向社会主动公开政府预算和各部门预算。

        经过不懈努力,据统计 ,地方各级政府2022年预算和2021年决算公开率均为100%,省、市 、县级部门2022年预算和2021年决算公开率均达到99%以上。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