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信阳农林学院:党建引领 建设农林特色应用型大学(信阳农林学院党支部)

        作者:余作斌

        信阳农林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 、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信阳,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成立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 。2013年,由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信阳农林学院。

        岁月无痕,奋斗有迹 。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 ,发扬“艰苦创业 、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 ,秉承“志向立高远、学问做精细”的校训,不断优化办学条件 、深化教学改革、细化教学管理,现已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 ,农 、工、管一体化多学科协调发展 ,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力的农林类本科高校,培养各类人才10余万人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聚焦“五力提升” 奋力推动高质量党建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全过程,着力在坚守政治立场 、提升政治能力上下功夫,奋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高质量。

        一是把牢方向,不断提升政治领导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强化政治引领 ,把握正确方向 ,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实际效能,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四个服务”,做到“四个坚持不懈” 。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制度 ,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 。学校党委坚持把方向 、管大局、作决策 、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 ,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彰显 。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加快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 、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凝心聚神,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持续加强思想建设,注重学习原著 ,注重增强党性修养 ,贯彻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能力水平 。研究部署学校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行动计划,传承用好信阳红色资源。科学制定年度理论学习计划 ,编印《学习资料选编》。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 ,认真组织“开学第一课” ,使抗击疫情成为厚重的思政大课和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 。先后邀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到校作专题报告。高质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百场宣讲进校园”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制定《中共信阳农林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中共信阳农林学院委员会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与信阳市政府部门共建信阳马克思主义学院 ,协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协同共建教学和宣讲团队、协同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协同开展党员干部培训 。

        三是强基固本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树立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 ,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 ,制定完善党建工作制度70余项 。坚持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有利于人才培养 、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 ,优化支部设置,党支部从65个增至113个,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达到全部。以“四个过硬”“五个到位”“七个有力”为目标,开展创优达标活动 。落实“对标争先”建设计划 ,开展“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党支部遴选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农学院党总支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坚持举办暑期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 。2016年、2017年 ,分别完成党总支、党支部换届。2018年5月 ,召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 ,选举产生新的党委班子 。2019年7月,有序推进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换届 ,换届后,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降低10岁左右 。2020年4月,完成科级干部选拔任用 。

        四是改进作风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服务力。坚持机关联动、部门协作、系统协同 ,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服务一线的能力 。认真落实《信阳农林学院建立一线规则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 、落实听课制度、师生“结对子”等具体措施。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工作方法,重视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专项整治 。持续改进文风会风,调整精简议事协调机构 ,捋顺工作机制,减轻基层负担,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五是反腐倡廉,不断提升正风肃纪震慑力 。组织签订《中共信阳农林学院委员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中共信阳农林学院委员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书》 。积极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积极推动省管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立主体责任办 、巡察办 、以案促改办“三办合一”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巡察工作实施办法。开展“10 1”党员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班子成员常态化同二级单位负责人廉政提醒谈话。纪检监察部门聚焦监督监察主业,持续深化“三转” 。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排查岗位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对拟选拔任用的中层干部、科级干部进行任前谈话和任前廉政审核。坚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月” ,举办廉洁课教学比赛 ,定期开展知识测试,开展廉政文化艺术创作活动 。

        聚焦“四个突出”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守农林初心 、薪火相传育人,倡导“明理崇德、知行合一”的校风,坚守“教书育人、守正创新”的教风,营造“慎思笃行 、学以致用”的学风,紧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突出德育为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健全体制,完善机制 ,积极构建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 ,形成载体丰富 、有机融合 、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德育体系 ,建立德育抓方向、智育重能力、体育推普及 、美育多形式、劳动教育重实效的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信阳农林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信阳农林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实施方案》,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坚持“八个统一”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推进“三进”工作。实施“青马工程”、大别山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夯实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出台《信阳农林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充分发掘各学科、各专业蕴含的思政资源,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 。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坚持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 、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率先垂范作用。

        二是突出专业为基。根据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学校办学定位,制定《信阳农林学院“十三五”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专业设置标准。实施“筑基计划”“提升计划”“倍增计划”,制定《信阳农林学院关于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 ,按照“需求导向 、优化结构 、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的原则,对接区域经济和现代农林牧 、食品工程、生物制药工程 、城乡服务等产业 ,加强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食品加工类 、信息技术类、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面向新兴产业,增设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水族科学与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视觉传达与设计 、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应用型本科专业 。目前,39个本科专业中有12个农科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30.8% 。制定《信阳农林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信阳农林学院新农科建设实施方案》,以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依托,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重点扶持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服务能力强 、具有鲜明行业产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本科专业。目前,有植物保护 、林学、水产养殖学 、茶学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 ,获批茶学 、植物保护、动物医学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获批省级新农科、新工科 、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个。

        三是突出能力为重。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 ,贯彻OBE教育理念 ,准确把握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主动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 ,形成了“一目标、两融合、三能力、四平台”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促进产教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 ;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双创”教育、实践教学课程平台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发挥自身优势 ,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模式。近年来,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7项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 。

        四是突出学生为本 。创建培养方向与专业岗位对接、学生发展与志趣爱好对接的培养机制 。针对学生职业资格标准或就业去向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选择模块,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灵活选择 ,引导学生结合自我发展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针对学生人文素养需求,设置不同的公共选修课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专业竞赛、职业规划大赛 、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取得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学分,支持学生以创新创业成果置换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完善师生交流机制,建立校级领导联系二级学院、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建立“奖、助、贷 、勤、减、补”资助体系,学校连续8年获得省级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 。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构建校、院、班、宿舍、家庭5个纵向层级,管理干部 、专业教师、服务人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5个横向协同的网格化心理工作格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持续改善硬件设施 、公寓条件、就餐环境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保障。

        聚焦“四个环节” 大力深化产学研合作

        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校地合作 ,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紧盯“专业建设、平台建设、实践教学、促进就业”4个环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

        一是校企合作办专业。坚持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办专业,主动邀请企事业和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与调整、师资队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计划实施、实习与就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过程中 ,均有企事业和行业专家参与。与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在全省率先将航空植保技术用于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与信锐油茶有限公司共建“大别山油茶学院”,开办“信锐油茶班”;与河南省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办“华英双创班”等。学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基本确立 。

        二是产教融合建平台 。学校牵头组建了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制定了《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工作规程》 ,按照《信阳农林学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与167家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03个。联合建立油茶 、茶业、家居等产业学院3个,签约筹建产业学院9个。校企合作建立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 、大别山区园艺植物遗传改良、信阳市渔业生态系统调控、信阳市中药分析检测 、信阳市苗木花卉培育 、信阳市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综合技术研发等实验平台12个。近3年,与企业合作立项建设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2项。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内实验室5个,共建“楚韵课栈”在线开放课程制作中心 。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渠道不断拓宽。

        三是实践教学育人才。坚持合作育人,聘任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 ,充实师资队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技术骨干到校作行业前沿发展动态专题报告或辅导讲座 ,拓宽师生视野。有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一线开展专业认知、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断提升合作育人效果 。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等形式,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服务活动 ,提升学生的应用研究素养、科技服务意识、吃苦奉献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厚植大国“三农”情怀。

        四是校企联合促就业。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联合培养,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 、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认知认同 。每年吸引4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校内毕业生就业双选会 ,有200多家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就业合作关系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学校学生 。学校升本以来,有900余名毕业生在合作单位就业,其中一批毕业生已经在正邦集团 、河南羚锐制药、双汇集团、正大集团等大型企业成为业务骨干 。

        聚焦“四大载体”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学校以特色求生存 、以服务谋发展,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校地结对帮扶、‘三农’人才培养培训、深化应用研究 、牵头成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实施校地结对帮扶,开展精准扶贫 。按照河南省统一安排,与国家贫困县固始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师资优势、市场优势 ,帮助厘清发展思路、指导发展扶贫产业、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搞好农产品产销对接 。先后组织师生开展土壤、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普查 ,为全县20余个乡镇编制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乐道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学校连续两年被河南省授予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先进单位 。

        二是依托信阳农民大学,培养“三农”人才。学校坚持高位谋划 、统筹推进,与信阳市政府部门联合创办信阳农民大学 ,大力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新型农业管理人才 ,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现场考察和学习交流 ,分区域、分产业打造“田间课堂” ,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 、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学校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通过这些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基地建设,学校正在成为国家政策传导器 、先进理念扩音器、生态农业加速器、新型农民孵化器、乡村振兴助推器。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能力。学校坚持靶向施策、凝聚合力,推广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学校充分利用信阳市农林水茶资源富集的地域优势,建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主持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一项;制定《南湾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生产技术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3项 。2014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1项,承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科普传播工程等科技推广服务项目1174项,获省部级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16项 。学校组建了一支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下得去、能吃苦的科技扶贫队伍 ,开展科技下乡。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科普传播工程项目 ,进行各类技术咨询服务100万余人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20万余人次,帮扶农民10万余人 ,服务企业(合作社)5000余家。学校参与国家“稻虾共生”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推广10万余亩,农民实现增收2亿多元。指导农户栽培食用菌,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2021年,学校科技下乡典型代表“蘑菇达人”王德芝教授被评为“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与信阳市政府部门联合实施“校地共建、人才助校”计划 ,每年互派40名干部到地方交流挂职。

        四是牵头组建五大联盟 ,促进技术创新。学校坚持扎根地方 ,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 ,以教育、科技 、人才资源为载体 ,牵头组建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建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阳是信阳毛尖主产地,茶园面积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位。学校围绕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性及前沿性技术问题,与联盟成员单位进行联合攻关 ,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主持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  ,实现了信阳市制定国家标准“零”的突破。获批建设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北亚热带(鄂豫苏)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究。牵头组建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阳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有大中型水库近1000座 ,是水资源大市和水产养殖大市。学校围绕“南湾鱼”品牌建设 、优质鱼类种质资源选育 、水库生态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进行联合攻关,积极促进水库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虾稻共生”模式,建立稻虾示范基地3个,参与建设国家稻虾示范基地2个,服务面积10余万亩 ,产值收益2亿余元。牵头组建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阳位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 ,物种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知野生大型真菌400余种 。学校以食药用真菌菌种选育、人才培养、生产技术创新、产业链条拓展为主攻方向,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提高了食药用真菌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指导农户栽培银耳、羊肚菌、香菇,受惠农民近1000人 ,实现效益近1000万元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牵头组建河南省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校围绕优质油茶种质资源选育、栽培模式创新、茶油加工、油茶综合开发利用、专门人才培养、品牌创建进行联合攻关,推进油茶产业转型升级 。将河南省36家油茶龙头企业纳入联盟,成立信阳市油茶产业协会,共同制定信阳油茶产业技术标准 。助力信阳市2.4万余户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实现脱贫摘帽。牵头组建河南省大别山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中药材产量和人工栽培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三位,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药材的巨大贡献。联盟积极推动息半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推广应用,与企业联合制定息半夏栽培技术规程 、息半夏组织培养技术规程 、迷迭香栽培技术规程等3个信阳地方标准,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一项,获河南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

        关山几度去,扬帆正当时 。信阳农林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守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厚植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 ,奋力谱写建设农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篇章 。(余作斌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