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农民集中居住后,党建如何开展好 ?关键在一个字  !(党建引领村民集体致富)

        当前,苏北地区正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由此产生的新型农村社区 ,既有传统乡土社会的传承,也有现代城市社会的特点 。

        那么,如何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近期,中共宿迁市宿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永杰在《群众》刊文认为,要运用好“融”理念,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引领作用。

        农民集中居住后,党建如何开展好?关键在一个字!(党建引领村民集体致富)

        融合多方力量

        新型农村社区改变了农村的人口布局 、村落布局、土地布局,以村居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传统治理体系很难适应更为复杂的新型农村社区格局。为此,宿迁市宿城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融合物业公司的管理职能 、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职能,形成“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有效解决党组织“单打独斗”的问题,让新型农村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融合组织体系

        单独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按照便于管理原则,整合原村居党组织设立网格党支部、邻里党小组,并推选党员楼栋长,使党的组织下沉到小区、拓展到楼栋、延伸到居民  。过渡期间,社区党组织一般由乡镇党委委员兼任书记 ,统筹用好村居干部、物管党员、“五老”党员等资源,配齐配强班子成员。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 、物业公司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形成推进社区治理的工作合力。

        引领物业服务

        根据农村新型社区实际,多元引进物业管理主体 ,灵活搞好物业服务 ,形成兼具现代化 、公益型、低收费等特征的物业管理模式 。有条件的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引进市场化物业公司,条件暂不成熟的通过村居代管模式,承担新型社区的物业服务、治安管理、设施维护等职能 。目前全区已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成立或引进专业物业公司 ,43个社区暂由村居代为管理 ,基本解决社区物业服务问题。

        引领业主自治

        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参照城市社区自治模式 ,由业主大会推选产生业主委员会,代表广大入住村民利益 ,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 ,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完善“三务公开”工作机制,聚焦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关注的征地补偿、土地租金 、脱贫攻坚 、物业管理等 ,精准梳理必须公开的17项规定事项,保证涉及群众的事情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由群众做主。

        融聚社会资源 ,以党群服务引领社区服务新生态

        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的“农民上楼”,集中居住对配套硬件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宿城区坚持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引领,整合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物业公司的社区服务职能、经济组织的生活服务职能 ,切实提升整体居住体验。

        1

        加强配套设施服务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标准化的要求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同步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 、文体活动中心 、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 ,确保群众搬得顺心 、住得舒心。

        2

        优化居家公共服务

        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社会救济 、法律援助、卫生保健等16大类52项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下移到社区 ,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 、确保群众小事不出社区就能尽快办结。推行社区干部便民事务代办机制,对不涉及对上协调的即办类事项,由社区干部根据群众申请,现接现办;对涉及对上协调的代办类事项,由社区干部下载 、帮代填写相关资料后,指导帮办;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特殊事项,由社区干部根据群众申请,全程陪同办理,开启为民服务“直通车”。

        3

        倡导志愿服务

        在新型农村社区全面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设置党员志愿服务岗位,鼓励党员挂钩联系帮助低保五保 、贫困农户、残疾孤寡等特殊困难居民。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开展扶贫济困、关爱孤寡等服务 ,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

        融汇发展要素

        集中居住既是人口、住房的集中,也是产业、资源的集中,培育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新动能是社区良性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持续保障。宿城区突出党组织在创业富民中的引导作用,动员各类主体投身乡村振兴热潮。

        1

        党建引领产业

        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游 ,围绕高效农业 、农村电商、环境整治等6个领域排定657个“生态富民”项目,切实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对搬迁涉及的村级集体资产通过配建一定比例的商业用房、物业资产等进行置换,或者采取货币化方式足额补偿到位,将撤并村居原有的标准化厂房、农业基地等集体资产向新型农村社区转移 ,推动集体创业,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

        推动就近就业

        拓展搬迁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充分利用扶贫帮扶 、闲置房屋等各类资源,在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兴办标准化厂房,引进效益好、用工多、易上手的“三来一加” 、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实现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

        3

        鼓励大众创业

        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先后引进258名大专以上本土年轻人回村,挂任社区职务、兴办创业项目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创业孵化室 ,以全民创业 、网络创业为主要抓手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提供房屋场地、办公设备、水电网络等必要创业支持,开展“创业标兵” 、“致富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 ,加大创业先锋与党员间的双向培养力度,进一步形成崇尚创业 、投身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风尚。

        4

        培养乡土人才

        制定“钟吾优才”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名创客 、名工匠、名乡贤等10类本土人才重点群体,提供特殊津补贴、资金支持、继续教育、工作场地、综合服务等方面的一揽子培养政策,鼓励本土人才利用集中居住区各类资源,创办技艺传承基地 、大师工作室等阵地 ,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 、带动群众致富作用 。

        融溶地域文化

        新型农村社区是地域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准确把握本土本乡的文化特色 、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 ,倡导新风,留住记忆 ,彰显文明 。

        1突出社区党员示范

        大力宣传党员家庭、优秀党员事迹,引导普通群众向党员看齐、向先进学习,凸显党员队伍在移风易俗中的先锋引领作用,宣传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行移风易俗 ,培育文明乡风 、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让党风成为引领乡风文明、复兴乡村文化的方向标杆 。

        2加强社区文明建设

        制定社区居民公约,重塑乡村社会规范,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宿迁文明20条宣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城市文明规范、文明理念、文明行为逐步向农村社区转移,推动城市和乡村文明对接 ,引导村民变市民 。

        3丰富社区文化活动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集中居住区内规划建设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 ,鼓励送戏下乡、科普教育等文化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将社区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同时深入挖掘深厚的乡土文化 、创业文化,建设乡贤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一系列文化设施 ,使原本的“破烂村”转变为乡土的、健康的 、文化的、历史的美丽乡村。

        摘编自《群众》2018年第23期,原标题为《以“融”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

        作者 :张永杰(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宿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 :李佳婧

        农民集中居住后,党建如何开展好?关键在一个字!(党建引领村民集体致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