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如何预防和降低网络内容差错与风险?(如何预防和降低网络内容差错与风险隐患)

        在国内网民突破10亿大关的背景下,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 ,互联网内容从文字、图片 、音频、视频到短视频、直播,展现形式推陈出新 ,内容主体也在不断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 。在我们为网络上海量信息狂欢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 ,并由此快速形成热点话题,随之让相关方面临舆论考验 。

        梳理汇总来看,因互联网内容审核不到位 ,容易面临网络舆情风险考验的主体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各类互联网运营平台,另一类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观察研究发现,一些互联网运营平台在面对内容风险时,起初毫不在意、态度轻慢,舆情发酵后慌乱失措,或风声鹤唳、或错删漏放 ,导致内容风险事件激化失控,最终“引火烧身” 。结合后续舆论关注话题类型来看,对于各类互联网运营平台来说,易存在以下相关舆论风险点:

        第一是直接引发舆情事件。例如,2022年1月,某地曝光一医生疑似直播手术片段,除警方与主管部门对涉事医生及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处罚外 ,事件的发生暴露了网络直播平台内容审核的缺失。对此,舆论追问“没有审核到还是审而不见” ,并且呼吁“对平台的审查同样不能缺失”。

        第二是遭用户举报被监管处罚或约谈。今日头条、快手两家网站主要负责人都曾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约谈并被要求全面整改。

        第三是内容存在伦理道德风险 。对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来说,源于互联网内容审核的相关舆情事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

        第一类易引发宣传风险。例如某单位曾因笔误和审核不严,出现相关数字与事实明显不符的宣传文章 ,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再如 ,某单位曾因图片内容审核不到位而导致图文不匹配,引发网民质疑 。

        第二类因互联网传播敏感性引发舆论集中关注。例如,2022年3月底,多次受益于事件营销的卫龙辣条,被曝光部分热销辣条产品包装上印有“约吗”等暗示性内容,被指涉嫌低俗营销。

        第三类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官方声明与公开回应文本出现差错或解答不到位 。

        经前述简要分析,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因内容审核不到位存在的多种潜在舆论风险 。

        由此来反向推导,对于互联网运营平台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主体来说,对互联网内容的规范审核刻不容缓 ,亟需全面强化。因在互联网内容传播方面的定位与角色不同,两者在内容审核方面的相关措施必然存在差异性。

        对于各大互联网运营平台来说 :

        要全面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内容审核相关责任。网络内容治理作为我国互联网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出现很多新现象,出台很多新举措 ,治理业务范畴不断延伸 ,治理层次不断拓展,治理越来越呈现系统化趋势。

        2020年3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被认为是我国自接入互联网以来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内容制定的最全面而系统的规范性文件,以《网络安全法》等为依据,为网络内容治理提供了系统指引。值得注意的是,以《网络安全法》为基础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网络平台内容审核的规则之网已逐步成形。各大互联网运营平台必须要全面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各大互联网运营平台必须结合自身平台内容形式与特点 ,结合规定具体条款权责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内容审核机制。

        建设内容审核专业化队伍 。提升内容审核专业化能力的关键 ,在于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媒介素养的审核队伍。需要网络平台大胆创新选材和用人机制  ,着力遴选专业对口或具备经验,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平台 ,实时了解最新网络动态,可以自由融入网络社区文化的年轻化队伍。此外,还应建立一支由相关专家和自媒体组成的外援队伍,在面对内容风险时给予指导或协助 ,作为对内容风险应对工作的有益补充。

        建立多层次内容风险应对体系 。做好内容安全工作,功在平时,无平日之积累难有一时之作为  。网络平台需要建设一套常态化运转的内容风险应对制度体系 ,强化日常对内容的监测和分析,发觉内容风险信号时能够及时预警响应,辅助人工做好应对决策 ,在风险事件平息后能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事前 、事中 、事后的全流程覆盖。

        用好案例库,夯实业务基本功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网络平台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政治安全、导向安全的行业 ,内容审核工作者几乎每天都要直面事实差错、违法违规等诸多风险。因此,内容审核工作者需要加强总结,建立日常工作的案例库,从一次次被质疑、被否决 、被删改中找到正确方向 ,尽可能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对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来说:

        首先 ,要全方位转变观念。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在互联网上出现涉及自身单位的信息内容,就必须要进行审核。为了适应这一网络审视挑战,从以下方面转变观念 :

        一是发布通知 、文件等,应做好接受舆论监督的准备,考虑到这一可能性后对内容实施全维度审核。

        二是有效提升网络舆论素养水平。对于各单位内容审核人员及相关领导来说 ,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要做好内容审核把关,要全面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舆论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了解网民的话题关注方向、基本心理倾向,涉及单位自身相关话题的舆论风险等级,媒体的传播规律与特点,单位自身基本舆论形象等。具体可借助相关主题培训、辩论、评论交流等多种有效形式,提升相关人员网络舆论素养 。

        三是互联网内容要素审核的全覆盖。既然在网上,文字、图片 、视频 、音频等多类要素都有可能引发舆论关注 ,那么,在事前进行审核时也应达到全面覆盖,切忌有内容审核遗漏。

        再次,有效拓展内容审核维度。考虑到内容信息的互联网传播,除传统的内容审校外,还应增加舆论导向 、舆论接受度 、意识形态等相关维度的有效审核,以此提升网络舆论对相关内容的接受度,间接降低潜在舆论风险。

        第三,必要的制度化保障。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想全面有效落实对内容创新性的多维度审核,就必须要有内部的制度化保障体系作为支撑 。一方面与原有的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 、自媒体运营管理制度等相衔接 ;另一方面,借助相关制度保障多维度审核的基本环节与实施流程,以确保该项工作执行的高效性 。

        最后,学习能动性不可少。建议借助表彰奖励、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在内部形成以互联网文化为主的常态化学习氛围 ,借此辅助提升有关内容相关人员的自身素养水平 。

        来源:《网络舆情》杂志,本文有删改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危机应对专家 王洪波 、人民网互联网内容风控中心总监 曲畅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